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剩下1482家資本額50億以下的上市櫃公司則是2026年起開始盤查。根據《台灣企業氣候行動調查》結果顯示,目前金融業的碳盤查表現最好,比例高達六成。
關於盤查及查證適用標準的疑慮,金管會表示國內部分依環保署標準。金管會主委黃天牧曾在年初記者會提到,以《格拉斯哥氣候協議》的角度來看,減碳已是國際間的共識。目前第一階段從2023年起要求資本額100億元以上的上市櫃公司、鋼鐵、水泥業,總共163家進行盤查,必須於2024年完成查證並在年報上揭露母公司碳盤查結果。延伸閱讀 「碳」該如何定價:「碳費」和「碳交易」,哪一種模式比較好? 環保署鎖定全台287家企業排碳大戶徵收「碳稅」,鋼鐵業支持、水泥業呼籲配套措施新聞來源 資本額百億以上排碳大戶 2023年起年報全都露 (中央社) 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3月3日版本(金管會) 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1月13日版本(金管會) 企業碳排M型化,金管會喊2027企業完成碳盤查有可能嗎? (天下雜誌) 金管會3月將公布永續發展路徑2027所有上市櫃要完成溫室氣體盤查(天下雜誌) 台灣企業氣候行動大調查(天下)【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鼓勵設置相關專 (兼)職單位,根據各項風險進行評估,訂定相關風險管理政策或策略。
我國企業碳排M型化,中小企業必須加緊腳步《天下雜誌》報導指出,台灣企業碳排呈現M型化,雖然不少企業走在政策前頭,已經啟動「內部碳定價」,然而仍有3/4的中小企業還未開始實施碳盤查。揭露的內容包含溫室氣體直接排放,如:自家工廠製成產生的碳排,以及能源間接排放量,如:向台電購買電力。同樣地,楊絳極為重視兩人之間的相處之道,但可以看得出來他們之間之所以可以互相守護大半輩子的婚姻,並非一般世俗男女因愛濃烈到可以焚燒靈魂,或是足以腐蝕肝腸。
如果有看過完整內容的讀者,應該會極為感動,從字裡行間完全可以感受到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所投入的豐富情感所有文化界的人都給予肯定了,認為是未來的希望,大家都把自己本身的期待投注到蘭陵身上。每天轉個彎就可以看到從事戲劇工作的人,每天轉個彎就可以看到表演,百老匯、外百老匯你都有機會去看,我家旁邊就有戲在演出,這是我內在的一個動機。戲劇是用故事用角色把它呈現出來,心理學是用科學用研究把它呈現出來。
後來,緣分其實也是很奇特。一直都有一個這樣的力量,所以我對戲劇的肯定是這麼清楚,這是第一個。
外來的天主教會,反而提供了有別於傳統演出形式的創新育成場所,讓年輕人從圍牆的縫隙中,瞥見世界的光影。他們都罵我,說我講話很殘忍……』」台灣當時很多文化藝術,都跟神父天主教有關係,他覺得這是很有趣的一個現象。「當時自我了解跟人際之間的互動,怎麼對待自己的敏感度、對待別人的敏感度,人本主義心理學剛好興盛起來,而『辣媽媽』也剛好在紐約。」台灣小劇場運動於焉展開。
政大後山上一片的新綠,映在落地窗上,成為80多歲的吳靜吉博士談及往事的背景顏色。三年內,蘭陵陸續推出《包袱》、《公雞與公寓》、《荷珠新配》、《貓的天堂》、《家庭作業》等實驗劇,在1980年代初期成為文化事件。畢業時希望能在美國找到教學工作,這樣就可以接觸戲劇,山不來就你,你就要去就山,你就要到那個地方。「當時我跟耕莘文教院的李神父說:『反正你們也不能做什麼,只好搞藝術。
而為什麼會去『辣媽媽』[1],為什麼會去搞劇場,其實跟這個有關係。原則上我就傾聽、觀察、提問。
我一生一直對戲劇有興趣,戲劇本身對我來講就是理解自己的角色。1980年,他們決定將團名改為「蘭陵劇坊」。
讀心理學也是一樣的道理,心理學跟戲劇不同,可是戲劇跟心理學在問的問題——怎麼了解自己,怎麼跟自己相處、怎麼跟別人、跟社會,跟自然相處,道理是一樣的,只是表現方法不同。」 ——吳靜吉博士專訪 2020年7月1日,雷雨剛過的午後,彼時台灣在世界疫情風暴中,仍像身處暴風眼般的平常無事。」 沉浸在1970年代初美國東岸記憶的心理學博士,彷彿在為當年那位30歲出頭,自亞洲小島來的年輕博士生,作遲遲而來的心理分析。或者說我很害羞,但我希望能夠在舞台上,像很會表演的人一樣,不害羞。所以我會到紐約去,一定要。他們開始了「實驗劇展」的策畫。
我們在台灣應該發展這種實驗,像『辣媽媽』劇場這樣子。文:整理:金士傑、王耿瑜、十七 【導讀】「每個人都要相信自己可以創作。
但殊途同歸都在做這樣的事情。並且在1990年代開枝散葉,影響了台灣劇場的發展——什麼東西都是剛剛好,什麼人都站在要讓某件新的事物發生的位置上,一切因緣俱足。
當時非常重要的發現,是因為我讀的是創造力的研究,所以我知道每個人都有創造力,而每個人都有創造故事的能力,怎麼樣去創造出一個機會把它表現出來,這個想法變成這樣是有一個脈絡的。「蘭陵的人好就好在,他們不會有負擔,有些人給你期待時你就負擔很重,蘭陵這些人因為都不是真正戲劇科班出身的,沒有那樣的包袱,所以也就比較自在地去演,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
1975年,有「中國戲劇導師」之稱的李曼瑰教授過世,1979年姚一葦先生接下她所創立的「中國話劇欣賞演出委員會」,並找了趙琦彬做總幹事,趙先生是傳統話劇的政戰學校畢業,跟卓明一樣,他們雖然在軍中的體制下,但是對戲劇的自由度、發展,心裡都有某種承諾。在紐約,因為我學的是心理學,一開始就要帶亞洲戲劇,還有我在其他團體要演出的時候,大家就會說:『Dr. Wu,可不可以來幫我們帶一個什麼活動?』我就很認真也很高興地去帶,心理學可以提供的其實很多,讓他們很開心去了解自己的角色。他們也在期待台灣有一個新的東西發生。他們都很喜歡跟我談話,談話當中,其實他們就是講他們自己的故事,我只傾聽,在當中能夠問對幾個問題,他們就覺得獲益良多。
因為在紐約就認識施叔青,施叔青就把姚一葦介紹給我,我帶姚一葦去看戲,他就覺得——啊。其實我在劇團是很奇怪的一個角色,他們都知道我,都叫我Dr. Wu,因為我是心理學界來的,美國戲劇界的人跟心理學界的關係非常密切,他們也都會去參加心理團體的敏感度訓練或工作坊——其實我之前沒有接受過類似訓練,我是到了紐約才自己去看書。
那時候讀副刊的人非常多,文人都要讀副刊嘛。同年蘭陵參加第一屆「實驗劇展」,推出第一個集體創作的作品《包袱》,與金士傑改編京劇的《荷珠新配》一起首演,「聯合報副刊主編瘂弦來看了演出,我覺得太好了。
我在讀博士的時候就很清楚,我可以省下很多錢,就為了看瑪莎.葛蘭姆的演出。1971年,中華民國被迫退出聯合國,台灣的社會情緒處在焦慮卻無法言說的氛圍中
在紐約,因為我學的是心理學,一開始就要帶亞洲戲劇,還有我在其他團體要演出的時候,大家就會說:『Dr. Wu,可不可以來幫我們帶一個什麼活動?』我就很認真也很高興地去帶,心理學可以提供的其實很多,讓他們很開心去了解自己的角色。政大後山上一片的新綠,映在落地窗上,成為80多歲的吳靜吉博士談及往事的背景顏色。「當時我跟耕莘文教院的李神父說:『反正你們也不能做什麼,只好搞藝術。畢業時希望能在美國找到教學工作,這樣就可以接觸戲劇,山不來就你,你就要去就山,你就要到那個地方。
「當時自我了解跟人際之間的互動,怎麼對待自己的敏感度、對待別人的敏感度,人本主義心理學剛好興盛起來,而『辣媽媽』也剛好在紐約。並且在1990年代開枝散葉,影響了台灣劇場的發展——什麼東西都是剛剛好,什麼人都站在要讓某件新的事物發生的位置上,一切因緣俱足。
所以我會到紐約去,一定要。」台灣小劇場運動於焉展開。
我們在台灣應該發展這種實驗,像『辣媽媽』劇場這樣子。1971年,中華民國被迫退出聯合國,台灣的社會情緒處在焦慮卻無法言說的氛圍中。